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 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 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新闻背景
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4个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快速增长的数据背后,是不断增强的城市竞争力,也是成都创新驱动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路上,成都一直在行动。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引发热烈反响。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在江苏代表团的讲话中,总书记提到一个“根本”、一个“关键”,进一步指明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
代表委员们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笃定实干,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为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光电所所长罗先刚:
打造高效互动的科创格局 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适逢其时。”谈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光电所所长罗先刚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成渝地区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区位优势,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成渝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路上,成都该如何精准发力?罗先刚给出了他的建议。“应从成渝地区的国家战略定位出发,加快构建成渝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他分析道,首先要“策源”,对区域内的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就成都而言,依托高端精密仪器、先进制造、航天航空的优势科研机构、头部企业、高校院所,明确各创新主体在科创中心内的功能定位。其次,要加快构建国际国内领军企业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有效参与的科技创新联合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最后,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使创新要素在成渝有序流动,形成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的科创格局,提升整体效能。
对于全国而言,罗先刚认为,高端科研仪器与先进制造装备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先进科学仪器、高端工业设备研制为核心,布局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有力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
创建国际聚变创新研究中心 赋能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需要更多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集聚到成渝地区这片创新沃土上。”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认为,成渝两地可以发挥各自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集聚高精尖人才等创新要素,形成科技创新合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高能级创新平台在蓉加速集聚,将如何助力科创中心建设?“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为牵引,加快建设实验室、布局‘大装置’、集聚‘国家队’、拓展‘高校圈’、发展‘新经济’,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承载能力。”段旭如举例分析道,西物院、中物院、西南交大都在兴隆湖畔布局建设聚变研究设施,聚变研究将为交叉新兴学科的产生、多学科协同发展提供机会,将为成都汇聚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技人才,从而赋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结合核技术领域,段旭如表示,成都具备聚变研究与科技创新区位的双重优势。他建议,在成渝地区建设引领国际的聚变原创技术策源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聚变能源大科学研发测试平台,创建国际聚变创新研究中心。“这将对成渝地区合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大意义。”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文/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