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你,少在视频网站看这3种东西(我建议你去做作业英语)
说起来,B站还是比较包容开放的,虽然B站上有很多宝藏资源等你去挖掘,但同时,它还是个算法平台,会不断推送一些你感兴趣的视频给你。
这是一把双刃剑,非常容易形成【马太效应】。
即让积极进取的人持续成长,让及时享乐的人颓废堕落。
因此,以下几类视频,真的要少刷。

少看低密度信息无论什么时候,低密度信息都是一个人的天敌。
如果你经常活跃在鬼畜区、娱乐区,持续接收一些短平快的内容。
在这些视频的刺激下,你的兴奋阈值被大幅度拉高。
时间久了,你就会对这些短平快的内容特别敏感。
相反,那些高密度信息,比如公开课,高数教程,对你来说,则显得十分枯燥。你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排斥学习。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类信息刺激程度低,很难吸引你的注意。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你本来打算看一节公开课,但是因为首页某个视频的“封面雷击”,你忍不住点进去。
结果,你看完一个不过瘾,又接着刷下一个,彻底沦陷在娱乐区。

你甚至都忘记了,自己打开B站是为了做什么。
等你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两小时。
更麻烦的是,当你频繁观看某类视频,就会被系统打上“标签”。
然后源源不断的,给你推送类似的视频。
所以说,算法比你妈还了解你。
如果不加以克制,这就是一个时间黑洞,会不断吞噬你的时间精力。

警惕【人间清醒】我发现,现在网络上一些所谓的【人性清醒】的言论,受众越来越多了。
收入太低,是行业严重内卷,是资本家压榨。
过得不如意,是原生家庭导致的锅,别人家孩子无论工作、结婚,还是买房,都有父母帮衬,而自己只能靠自己。
年轻人出路越来越窄,是因为阶层固化,好的坑位都被占了,家境普通的年轻人,只能干最苦的活,拿最少的钱。
这种言论特别有市场,所以很多年轻人开始摆烂、躺平。
因为他们相信,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会有多大改变。按道理,这种言论在很多平台都盛行。
但为什么,要单独把B站拎出来呢?
因为B站最主要的用户群体还是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大学生。他们的人生还未开始,就被强行灌输一种消极的价值观。
一个人如果接受这种所谓的【清醒言论】的洗脑,就会逐渐形成悲观的心智模式。
然后把这一切归结为【宿命】,觉得自己看透了社会,拒绝持续的付出努力,开始躺平。
这种言论简直害人不浅,希望大家保持警惕。
不过,我也很清楚这种言论盛行的原因。其实就是这些话更容易引起共鸣,获得大家的认同。
某些自媒体同行很清楚,分享这种观点很容易吸引用户注意,从而带来流量。

这种摆烂、躺平的现象,稻盛和夫在《干法》中讲的非常透彻。
这是一种劳动观缺失、扭曲的表现。
很多人把工作当成一种压榨人的苦役,还有一部分人不工作,在父母的庇护下混日子。
他们一方面排斥工作,另一方面为了生存不得不工作。
抱着这种心态,他们希望钱多事少离家近,希望能有捷径一夜暴富。
久而久之,他们的劳动观开始扭曲和缺失,对工作极度排斥,只想躺平。
这本《干法》,我建议你多看几遍,你会知道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劳动的价值在哪里。
你的心态,精神面貌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拒绝速成类信息我经常在视频平台看到一些经过压缩的电影,5分钟的时间,就能把一部影片看完。
如果仅仅是压缩影片,这没啥可说的。
可怕的是,一些读书类、课程类的内容,也被压缩的越来越短。比如“一周学会xxx”,“5分钟读懂经济学”。
关键是,这种内容的数据还很好,只要在标题展示一些轻松速成的关键词,就能吸引大量的关注。
这反映出,很多人不想踏踏实实,只想走捷径,短时间内速成的心态。
他们之所以对这类信息趋之若鹜,是因为它给人们一个很容易达成的预期。
只要几天就能掌握一项技能,几分钟就能学会一个知识点。
这让他们觉得很充实,甚至还会收藏起来,打算以后再看。
你以为这是学习,其实和刷短视频没多大区别,但它给你营造了一种虚幻的充实感与满足感。

因为这些信息太散太杂,只是给你科普了一堆概念,并没有产生有价值的信息。
真正有价值的知识,需要系统化的学习,在实践中思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长期依赖这种速成类信息来学习,心态会越来越浮躁,慢慢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知识和成长无法速成,它需要你一页一页的吸收,一本一本的积累,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思考。这点很关键。
王小波说,“生活就像一道选择题,你要学会选择,而不是被选择”。
B站的学习氛围很浓厚,有许多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但也可能让你沦丧在鬼畜区、娱乐区。
要学会控制、筛选信息,千万别被娱乐信息侵蚀,这会让你失去自控的能力,而你的人生也将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