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涉水性能如何?泡水以后会有什么影响?(电动汽车涉水会损坏电池吗)
这就要看怎么比,相比燃油车,因为纯电动汽车没有进排气系统,相当于没有了天然硬伤。要论憋气能力,它就好比是鲸鱼,比人(燃油车)能憋多了。 但能憋气不代表可以肆无忌惮淌水。就好比家用电器很容易出现进水后漏电短路,电动汽车电气件一大堆,行驶过程中,电池、电机等高电压工作部分一旦遭遇水淹,恐怕也不安全吧? 特别是近段时间全国大面积暴雨,河南那边还出现了洪涝灾害,汽车被浸水很多时候不是你能躲得过的。所以厂家在研发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这些风险,就很值得深究了。 好消息是,车规级标准比3C家电更加严苛,许多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包防水级别达到了IPX7级。 根据 GB/T 31467.3《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和 GB/T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 (IP 代码 )》规定,电池包防水等级需≥IPX7。 可能还有些朋友不太了解什么是防水测试,我们简单介绍下。 因为产品在运输、贮存和使用期间可能遭到外界水分入侵,从而对产品造成伤害,防水测试常用于测试电工电子产品及材料在冲水条件下的运行情况。我整理了IPX0~IPX7的含义,以及使用的测试方法,见下表。 能不能达到IPX7等级,就要看能不能经受住短时浸水试验。根据GB/T 31467.3的规则,要求是浸水2h,蓄电池包或系统无着火或爆炸等现象。 不过GB/T 31467.3是推荐性国标,也就是没有法律制约性的。其实直到2021年1月1日才正式实施强制性国标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可以说在安全这块,行业的行动速度挺慢的。 所以理论上确实纯电动汽车更防水,而且以前也有推荐性标准存在,但我认为市场监管这块以前是凭良心做事。保险起见,买纯电动汽车要买靠前些的企业。 另外,国标也不是万无一失。比如国标的要求中,是淹没电池包即可,没有给电池包形成很大的水压。你憋过气就知道,头刚没过水面和深水区潜下去憋气,耳压完全不一样,后者更难受,水会更急迫地往耳朵里涌。 所以一些车企会在企标中提升难度等级,比如威马、一汽-大众ID.系列等企业标准是水深达到1米。我看威马拿他们的电池包也做过公开测试,在那次测试中,浸泡时间也比国标的2h更长,达到8h。 但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汽车泡水了可不是2h或者8h就能解决的,泡水数天很常见。去年武汉疫情爆发,一辆威马EX5甚至在武汉一个池塘里泡了近两个月,疫情结束后捞出电池依然可以正常工作呢。 很遗憾,超长时间的泡水测试是没有企标或国标要求的,威马EX5能扛过来还能正常运转很让人意外。提醒大家,不要以为这是行业普遍实力,要量力而行。 告诉大家一个小知识,电池包的防水要重点看四大部分: 1、密封圈防水 2、电气插接件防水 3、防爆阀防水 4、动力电池箱体防水 这些东西要展开聊就很多了,很多工程师为此肝了不知道多少夜晚。就拿密封圈来说,你看着不起眼,但如果传统行业中防水接头不作任何改进,那么防水接头是不能直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 传统行业防水接头采用尼龙、丁腈橡胶等材质,密封结构采用线接触密封,容易造成电缆发生冷流现象,甚至割伤电缆。所以做得好的,通常会选择硅橡胶(及合成物)。所以你看为啥威马会使用罗杰斯BISCO高弹性体硅胶系列密封圈,其实有门道的。从数据看,威马的电池包做到了更高的IPX8等级。 当然,只有电池包防水还是不够的,因为纯电动汽车有大量的线束、电气件等,特别是造车新势力,那更是玩命堆科技配置,防水更是要小心。 怎么评价防水能力,最直接的就是做整车涉水测试。 关于整车涉水,我以前有聊到过。一些城市会出台自己的约束标准,并作为纯电动汽车准入政策的强制性标准,比如上海出台了DB31T634-2012标准。 准确来说,DB31T634-2012参考的是GB/T 18384.3-2001,但条件更加苛刻。 我看已经有一些企业在展示整车涉水测试。比如某传统车企旗下纯电动车挑战过430mm涉水深度,新势力这边比如威马EX5挑战过600mm涉水深度,能拉出来展示的,确实应该加鸡腿。 你可能觉得这些是作秀,毕竟测试车有可能玩猫腻,但下面这个车主视频就很直观了,说明整车的涉水能力是有保障的。 以上。 纵向对比,纯电动汽车的涉水能力比燃油车好,但不要真当船开。 横向对比,纯电动汽车防水在行业内有一定的指导性标准,但标准要么难度比较低,要么其实不是强制性国标。说一千道一万,汽车这个圈子,还是看企标(大白话就是企业自己的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