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老年人是怎样开车的(英国老年人享受的福利待遇)
英国中老年人是怎么开车的?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中老年人开车的故事。
这个故事叫做《top gear》,中文译名颇有港台风,叫《巅峰拍档》,BBC的前王牌节目。
△中年人想要开车开得好,一骚二皮三毒舌
故事的主人公是三个老年人,他们的代号分别是大猩猩(中),鼹鼠(左)和船长(右),因为无厘头的主持风格,这三个人并称“三贱客”。另外还有一个隐藏角色——stig,人称试替哥(尸体哥),或者圈养车手,因为他在节目里只做一件事——替驾测车速。
△在二十几季的节目中,stig永远是星球大战里帝国冲锋队的造型,一言不发也不曾露过面
这三个老男人和一个头盔侠,却让《top gear》这档测评汽车的节目从2002年起成为了BBC的王牌,全世界播放量最大的汽车节目。
《top gear》最大的招牌绝对是三贱客,这三个互相埋汰对方的老年人,是本片粉丝的最爱。
△在大猩猩被开除出《top gear》后,曾有大猩猩的粉丝开坦克堵BBC大楼以示抗议
大猩猩是个喷壶,能从卡车司机喷到英国首相,他调侃过卡梅伦只是个苏格兰白痴,也在贫民窟开豪车时嘲讽过苏丹的饥荒。作为一个地道的切尔西球迷,他还常年致力于黑曼联。
△其中鲁小胖的耳朵和头发是被黑得最多的
鼹鼠是路虎的狂热粉丝,在三贱客中经常扮演被欺负的角色。比如要把一个人丢到大雪山去荒野求生,你猜这个人是谁?或者三个人比赛谁先穿越圣彼得堡,一个人开河里完(hover van),一个人开节能车,还有一个人骑自行车,那你猜骑自行车的那个人是谁?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鼹鼠都会这么憨憨一笑
船长,典型英国人,慢悠悠的性格,恨不能在下午录制的时候休息一会喝个下午茶,被称为龟速船长,史上开法拉利最慢第一人。
△船长最喜欢法拉利458,在他们设计制造河里完时,船长用的模型就是法拉利。在船长买完458后,法拉利立马出了全面升级款,价格却更实惠
因为大猩猩修车全靠奇迹,船长就成为了节目的修车担当,每次车子出了状况基本都是他躺在地上修车。
△大猩猩修车信奉大力出奇迹,拿锤子对发动机一顿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试替哥虽然在《top gear》中出场时间非常短,但是由于他始终不说话,不露面,一言不合就飙车,成功勾起了观众们的好奇,试替哥的真实身份成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最大谜团。节目组甚至对此开过玩笑,有一次邀请了车王舒马赫假扮试替哥。
△那是在舒马赫昏迷前拍摄的,现在5年过去了,苏醒的车王还能看到这几个老头子
△试替哥有七八个表亲,都一个扮相,就是颜色不一样,红橙黄绿青蓝紫,和葫芦娃似的
这四个人就意味着《top gear》。
如果光看《top gear》每集的开篇,那些完美的分镜,豪华的跑车和怡人的景色,可能会让你误以为这是个正经的汽车测评节目,其实本质上,这是一档中老年人自驾游节目,而且车一开起来,刹都刹不住。
△电影级别的镜头
△《top gear》曾获艾美奖最佳无剧本真人秀,他绝不是测评汽车那么简单
这三个老头子去过瓦坎达(乌干达)、圣彼得堡、阿根廷、越南,还有中国。
他们信奉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比如他们来到乌干达,强行以1500磅的价格一人选购了一辆二手旅行车,然后一顿操作改装成小房车。
△但是却忽视了乌干达的道路崎岖不平,车内摆设做不可测三体运动
在老年人自驾游的框架下,他们在其中穿插了新闻环节,试车环节以及明星跑圈环节,他们的毒舌和荤段子让《top gear》成为了业内标杆。
节目的看点第一:要论开车,还是得老司机开,还是在开车节目里开车。
比如在测试各自改造的救护车性能的篇章中,三贱客赛一赛谁能在救护车上给假人完美地插入导尿管。
△大猩猩的车子太小了,他不得不直面假人的敏感部位
比如在阿根廷,鼹鼠开了一辆野马,为了形容野马耗油量大,大猩猩说:“野马还存在其他问题,它极度饥渴。”
随后画面一转,大猩猩和船长已经在咖啡厅喝咖啡闲聊了,鼹鼠还在给他的野马加油,这时他们又吐槽了野马加油口的位置。
这三个老年人在自驾游的间隙,也不忘本职工作,穿插点评各种车。
其中“the news”这一环节会总结近期汽车类新闻,并狠狠地批判一番,三贱客的毒舌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这一板块也是被删减的重灾区。
首先三贱客会选择一些沙雕新闻,比如法拉利发售的599XX,这款车要价100万英镑,但是不能开上公路,也不能带回家,由法拉利保管,车主所能做的就是在法拉利指定赛道开几圈,再送回去。
△有30个人居然买了这款并不属于自己的法拉利
还有这则关于奥迪广告的吐槽,大猩猩和鼹鼠去了莫斯科,在一个12层的酒吧想看外面的红场和克林姆宫,却发现酒吧的窗外停了一辆奥迪做广告。
大猩猩直言,奥迪的植入广告挡住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美景。
△比如老特拉福德的球员通道
△比如悉尼歌剧院
除了选择沙雕新闻,他们还黑一切看不惯的汽车,听说苹果公司也要生产汽车了,他们质疑苹果有何德何能。
他们还谈论到“以安全出名的沃尔沃”,研发了一个新的系统,如果探测到道路上有障碍物,汽车就会自动踩刹车,下面是沃尔沃最新公布的测试视频。
但既然开了车,为了节目不被删减,他们灵机一动,有时将“the news”里的新闻前提到节目的第一部分进行吐槽。
比如被誉为第22季精华的第三集,他们把炮口指向了英国的救护车,指责救护车司机水平堪忧。
有鉴于此,三贱客推出了他们设计的救护车,小快灵,世界上最小的合法上路的汽车。
△此车由大猩猩设计,还能换电瓶,以前大猩猩开着它去过商场和图书馆
至于如何接送病人,三贱客脑回路清奇。
△直接把病床拴在车子后面
然而在接第一单病人时,就出现了问题。
△由于惯性,病人被直接甩飞了出去
三贱客意识到车子小并不是提高伦敦救护车速度的最佳选择,于是决定各自选一辆车来做救护车,要求是空间大,且能开得快。
结果,船长开来了一辆福特天蝎座,但在大多数场合,这辆车是用作灵车。
对此,船长的回答是:
除了车子快,救人得争每一分每一秒,于是三贱客再次比拼谁能快速把病人从车上搬到手术室,他们各出奇招。
△鼹鼠使用大炮,直接把病人轰进医院
△大猩猩则利用甩尾,将病人甩进医院,而救护车已经面朝外,准备去接下一个病人
看似滑头,其实把英国救护车黑到体无完肤,难怪每期《top gear》播出时,英国新闻部的官员一定会坐在电视前,准备随时给BBC打电话,而三贱客却似乎非常享受英国官员气急败坏的样子。
当然,这三个人的射程不仅仅是国内,看不顺眼的东西都会拿到节目上来溜一圈。其中就包括英国人的死敌——法国人,他们曾用半个节目的时间去黑标致和开标致的沙雕。
△标致的一键自燃功能(空调的上调温度键),在他们看来,标致和他们的用户,大多数是一群不懂车不爱车不会开车的傻帽
作为一档专业汽车测评节目,三贱客测试的汽车上至千万豪车,下至平民神车,他们甚至能把F1拉到节目里测一测。
△雷诺R25,冠军级F1,据说节目组的这辆雷诺是找憨豆先生借的,鼹鼠开起F1来非常得心应手
这三个老家伙看似为老不尊,但在汽车专业知识方面,是首屈一指的,同时也对汽车有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汽车是自己的家人,这也不奇怪他们试驾好车时流露出的那种孩子般的喜悦。
在22季,也就是《top gear》三贱客时代的最后一季,他们测评了兰博基尼的gallrado,一款人民币售价约在三四百万的“平民版”跑车。
△兰博基尼为适应市场而推出的跑车
鼹鼠当时试驾了这辆车,他对这辆车的性能赞不绝口,认为他比Aventador和第六元素驾驶感都好很多,车子也配备了很多高科技产品,能在过弯时提供优异的抓地力,但即使如此,鼹鼠还是有点失落。
他说:“这不是我喜欢的车,他甚至配不上兰博基尼这个名字,毫无兰博基尼那种彪悍的驾驶感。”
这同样的评价也出现在17季中,那期鼹鼠试驾了兰博基尼Aventador,他说兰博基尼现在变换方针了,以前是高速,加速和驾驶感,现在开始侧重驾驶感了。兰博基尼不再像以前那样咆哮,那么难以操控。
△鼹鼠落寞地说:“以前我坐上兰博基尼,别人会觉得我很有种,现在兰博基尼却老老实实的,不会尝试谋杀我。我怀念那种感觉。”
在这一点上,大猩猩第一次没有和鼹鼠抬杠,他说:“兰博基尼就应该轮胎上有几把利剑,应该拥有可以发射导弹的排气孔。”
对于出生于60年代的三贱客来说,70年代正是美式肌肉车大行其道的时代,那个时代敢飙车的都是狠人,最快圈速的背面可能就是车毁人亡,他们在这种环境长大,思念发动机的轰鸣,车身的震颤,可是现今,已经出现了一键漂移,漂移甚至不用拉手刹,连老奶奶都可以漂移。
对于三贱客来说,真正的好的超跑,就一个字:狠。外形狠,速度狠,更重要的是,驾驶者要狠,比如帕加尼风神,依旧是鼹鼠试驾,鼹鼠赞叹这车有兰博基尼,法拉利都已经丢失的东西——野蛮。
△鼹鼠称赞这个车跑起来像个野兽,推背感爆棚
△鼹鼠对外显的变速杆系统赞不绝口,工业感爆炸
这或许是三贱客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其他国家也推出当地版的《top gear》,却始终无法超远三贱客,是因为他们把汽车当做家人,当做一件艺术品。他们坚信驾驶者才是汽车的精华所在,而不是把车变成白痴都能开的东西。
我突然想到《头文字D》里藤原拓海说的一句话:“大家都只是车,一样有四个轮胎,所以对方可以转的弯,这边也可以用同样的速度转啊。”
并不是只有高科技能使车子跑得更快,驾驶者也可以。
属于他们的时代可能已经走了,人们变得彬彬有礼,大猩猩因为出言不逊多次被投诉,最后因为与制片人的矛盾而被开出;鼹鼠在一代代的兰博基尼中失望;而汽车,变成了炫耀的资本,随着电动超跑的出现,连发动机的嘶吼都没了。
△因为大猩猩被开除,船长和鼹鼠也选择了离开,三个人现在新开了一档节目叫《The Grand Tour》。什么他妈的叫做他妈的兄弟
有一次三贱客在节目里说,三个人的梦想是以后开一家超大酒吧,这家酒吧牛逼就在于不对外开放,就他们三个人。
可以想象到他们三个臭脾气的糟老头子在里面谈天说地,聊起那个发动机轰鸣的年代。